近日,在第十一屆全國檢驗年會期間,衛(wèi)生部臨檢中心王露楠教授與來自全國檢驗、感染領域近200位專家就“感染性疾病血清學檢測的性能驗證及質量控制”為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分享,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王蘭蘭教授擔任會議主席。
王露楠教授在報告中提出,近年來,實驗室及檢驗行業(yè)從業(yè)人員對檢測性能驗證的認可逐漸提高,實驗室人員應依據性能評價的結果判斷,不僅僅關注呈現(xiàn)的指標,須了解實驗室內的檢測系統(tǒng)、性能優(yōu)劣所在及檢測結果的報告方式等。
篩查試驗和診斷試驗的區(qū)別與應用
王露楠教授表示,感染性疾病檢測的臨床應用可以分為篩查試驗、診斷試驗、確認試驗和治療監(jiān)測四個方面。篩查試驗是指用于篩查的定性試驗必須具有高敏感性以確保感染的病原體被檢出;診斷實驗是指用于臨床某種特定疾病或狀況是否存在的診斷;確認試驗是指用于驗證篩查試驗或者診斷試驗結果的試驗;治療監(jiān)測是指用于判定治療效果的檢測。
對于如何界定篩查試驗和診斷試驗,王露楠教授表示,“在做術前感染性疾病篩查時,肯定是以篩查為目的,這時要求試劑具備高的靈敏度,但有可能特異性相對不是很高,因此可能出現(xiàn)假陽性。就診斷試劑而言,因受檢測人群不同,診斷試劑針對的是有可能感染人群,意味著感染可能性較高。因此,要樹立的觀念是,應著重強調試劑的用途,檢測不同人群時應明確性能指標的關注點。”
性能驗證的主要指標介紹及應用
王露楠教授表示,實驗室人員對設備系統(tǒng)的熟悉程度及用于性能驗證的樣本是性能驗證的關鍵因素。性能驗證的關鍵性能指標包含精密度、分析靈敏度、臨床靈敏度、分析特異性和臨床特異性。關于精密度,由于待評價方法不同,影響濃度接近臨界值樣本檢測結果的精密度偏差來源也不相同;與定量檢測相似,定性檢測同樣應考慮偏移(系統(tǒng)誤差)和不精密度(隨機誤差)。評價定性檢測試劑或系統(tǒng)精密度時,需采用濃度接近臨界值的分析物作為檢測材料,不宜采用陰性低值或陽性樣本來評價定性檢測方法的不精密度。
針對分析靈敏度,王露楠教授指出,單次檢測沒有檢測出待測物,并不意味著分析靈敏度沒達到要求,單次檢測出待測物也不意味著達到要求。驗證檢測下限通過系列稀釋,發(fā)現(xiàn)檢測限以上和檢測限以下符合率存在變化,理想的分析靈敏度確認曲線是通過軟件統(tǒng)計分析得出來,這是分析靈敏度檢測下限認證的重要方法。同時,分析靈敏度驗證是確定室內質控濃度的重要依據。經常被混淆的概念是臨床靈敏度,是指試劑對疾病感染不同階段的樣本檢測能力。臨床靈敏度可通過對血清轉換盤的檢測能力來反應,對早期樣本檢出能力而言,不同試劑表現(xiàn)差異比較大。
關于分析特異性,王露楠教授提出,交叉反應和類風濕因子是可能影響分析特異性的兩個因素。而人群和流行率則是影響臨床特異性的兩個因素。如待測人群陽性率較低,得到陽性結果的假陽性可能性較高,所以要關注疾病的發(fā)病率。如疾病發(fā)病率高,新感染者增加,窗口期人數增加,應選擇對血清轉換較敏感的方法,如抗原/抗體聯(lián)合檢測、核酸檢測等。當疾病流行率上升時,人群中真陽性數增加,為避免假陰性結果,應選擇靈敏度高的試劑。所以,性能驗證的結果是開展室內質控和制定結果報告流程的依據。
實驗室檢測流程簡介和選擇
王露楠教授在發(fā)言中指出,感染性疾病血清學檢測的流程選擇與確定,應根據檢測目的來確認。以梅毒為例,其檢測流程相對較復雜。美國和歐洲指南中關于梅毒檢測流程的推薦也不盡相同。根據目前的實際使用情況,美國的大型實驗室和歐洲的主要實驗室都逐漸采取了以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為初步實驗,以梅毒非特異性抗體檢測為補充實驗的檢測流程。當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根據最初的性能驗證結果來制定符合各自實驗室要求的檢測流程。如果以篩查為目的,建議選擇靈敏度較高的試劑作為起點,當然這一過程中的假陽性問題不可忽視,建議陽性樣本復檢。如果以診斷為目,特異性則需要非常好??梢?,性能驗證結果對于檢測流程的制定至關重要。
在會議討論環(huán)節(jié),針對發(fā)光法初檢梅毒呈陰性,初檢后即刻復檢TPPA呈陽性,三個月后再次復檢TPPA呈陰性的樣本,王露楠教授表示,“免疫學檢測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炎性反應會對TPPA檢測產生影響,應考慮靜置樣本后再進行檢測,所以推薦TPPA作為篩查以后的確認檢測。”關于假陰性的問題,王露楠教授表示,“此現(xiàn)象源于檢測試劑在生產過程中的抗原選擇及試劑的方法學,無論是發(fā)光法還是ELISA,都可能存在假陰性情況,之前講丙肝感染的復雜性,針對不同抗原檢測的抗體會有不同的情況,梅毒的檢測復雜性與丙肝類似,有一些特殊的抗原產生對應抗體片斷很難檢出。就感染性疾病的檢測而言,不存在靈敏度100%的試劑,每種試劑都存有漏檢的可能,須盡可能使用靈敏度高的試劑。
就梅毒檢測這一問題,王蘭蘭教授認為:“實驗室在做梅毒檢測時會遇到較多問題,用ELISA方法檢測,結果在灰區(qū)時會帶來臨床糾紛,因此目前很多醫(yī)院使用發(fā)光法來檢測梅毒。作為檢驗人員須了解所選擇的檢測方法學及試劑的性能優(yōu)勢所在,如臨床靈敏度、分析靈敏度等。”
綜上,本次會議王露楠教授對感染性疾病血清學檢測的性能驗證及質量控制進行了介紹,建議針對不同檢測目的,將篩查試驗和診斷試驗區(qū)別應用,尤其對性能驗證的主要指標及應用、檢測流程介紹和選擇等方面進行了細致詳實的闡述,各位專家積極參與會議討論羅氏診斷傳染檢測血清學標志物的優(yōu)異性能,及其可為實驗室醫(yī)生、臨床醫(yī)生、傳染病患者帶來的諸多獲益。醫(yī)脈通